廣慈社宅公共藝術
社會處方箋在台灣
臺灣預計在 2025 年邁入超高齡社會,依據臺北市政府民政局資料,111 年末信義區的老年人口比例是全市第三高,更早已達超高齡標準。因應人口老化帶來的高齡獨居議題,有電梯的社宅,以及不限制承租者年齡、獨居長者優先的申請制度,更較外頭租屋市場來得友善;長照、日照機構進駐社宅,也為地方老化現象提出了配套措施。
「社會處方箋」同樣直面獨老與疏離議題,並提出以連結社區資源作為新解方;但該如何發展出適合臺灣的模式,還仰賴社會進一步認識。本計畫除了在地試行社會處方箋機制、盤點社區資源,也期望盡一己之力推廣理念,帶動討論。這裡所指的社區資源,可再進一步分類成不同處方:例如藝文處方,可連結藝廊、美術館、博物館及其他藝文場館;圖書館對應閱讀處方,公園綠地步道則對應運動處方。
廣慈博愛社宅公共藝術策展將「社會處方箋」納入藝術計畫,希望在地方帶動一場社會療癒實驗。作為實驗探索前端的論述研究,策展團隊拜訪了五位在臺灣推行社會處方箋或其他非藥物療癒的先驅及工作者,帶領讀者一探臺灣的社會療癒多面向。在這一章裡,共 5 篇文章,三篇簡短摘要三位重要專家的觀念和看法,兩篇完整文章,分享兩位社會處方箋重要推手在廣慈社宅實際經驗的分享,藉此深化台灣在地化推行社會處方箋的經驗,透過手冊跟大家分享。
多元社會療癒,友善的社會處方箋
文章裡現身說法的五位專家 :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劉建良醫師,建立了醫療與藝文處方串聯的示範;社會處方箋計畫主持人周妮萱,從一場又一場的藝文行動,領導大家學習與寂寞和孤獨共存、安頓身心。而在社宅不遠處,不同樣貌的療癒類型也正發生 — 黃盛璘園藝治療師,山腳下開闢一處象山農場,帶領不同族群感受植物的療癒力量;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陳宥達醫師,因為曾望見城鄉資源差距,以推動閱讀處方為志業,希望能為社會盡一份力;臺北醫學大學跨領域學院執行長吳明錡,則召集醫師與醫界學生,為在地居民試行閱讀、運動、食物多面向的社會處方。他們串連信義區六張犁一帶,要讓資源整合,達到加乘效果。